EN 中文
  • 国内首家高分通过JCI认证的医院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国内首家高分通过JCI认证的医院,该称号由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颁布。
  • 最佳民营医疗机构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2020优秀非公医疗机构第1名,该称号由丁香园发布“2020最佳品牌传播医疗机构”综合排行榜获得。
  • 人力资源
  • 资质查询
  • 服务热线:029-96999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大医之道1|我不是医神,我只是个有爱心的医生!

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时间:2020-07-14
浏览:3335次

有梦想的人生,是精彩的;有梦想的人,是伟大的。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自开诊以来,专家教授们本色不变,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扑在自己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上,在各自岗位做出骄人业绩。

为迎接建军93周年,今天我们推出《大医之道》栏目,将以全新的融媒体形态,展现他们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我不是医神,我只是个有爱心的医生!

他,是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和随访、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及安装体内自动除颤器等方面经验丰富,创造了业界多项“首次”“第一”。

他,参与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糖尿病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病变特点及发生机理有重大突破。

他,用人性的光辉照亮患者的求医之路,让治疗有了人文的温度,让患者享受最适宜的治疗。

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病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王海昌。

初心不忘 学医利天下

在11岁那年,王海昌骑自行车摔伤了左臂,家乡的老中医帮他治好了。当时,他便在心中萌发了一个稚嫩的梦想——为天下人治病。

带着这个梦想,1981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

王海昌掌握知识快,非常喜欢医学,也适合学医。第一学年下来,他的学习成绩综合排名成绩保持在全队前三。

本科毕业前,王海昌就立志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心脏内科学。由于学习成绩好,素质过硬,他被推免为本校基础研究硕士研究生。

一定要学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王海昌放弃了当年推免资格,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京医院心脏内科的研究生。

心中有目标,脚下路坦荡。基础培训、临床培训、科研培训……他一步一个脚印。1989年,硕士毕业的他留在了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工作。回顾这段经历,王海昌说,我用精力充沛的时间,集中完成了基础的培训,走完了别人很多年才能走完的路,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995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我国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西京医院心内科贾国良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1996年,他有幸考取国家公派留学生,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冈崎国立共同研究结构生理学研究所学习一年。他的导师是日本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主要从事冠心病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基础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与日本心血管专家交流密切,双方每年都会演示手术、参观学习,西京医院心内科不少专家曾在日本进修。读博期间,特别是在日本做基础研究一年,王海昌学到了很多技巧,获得了很多的实验结果,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王海昌给冈田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评价王海昌:“非常努力,善于和患者打交道,对基础研究上手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临床医生”。日本学习归来,年仅34岁的王海昌被提升为心内科副主任。2002年12月,39岁的王海昌被任命为心内科主任,成为当时西京医院最年轻的主任。

1984年,中国首例冠脉介入治疗(PTCA)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诞生,开创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河。但在当时,介入技术接受程度不高,手术例数不多。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医学事业飞速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病学和介入手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导师贾国良教授悉心培养下,王海昌崭露头角,完成介入手术例数快速增长,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担任科主任后的王海昌,从最基本的医疗工作抓起,几乎24小时都呆在科室。经过一年努力,心内科快速发展,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数在全国排名前三位;几乎从零开始的科研、论文、基金、SCI论文,每年平均以二十多篇增长,上了一个大台阶……2013年,西京医院心内科进入复旦大学排行榜科室排名前十。心血管专业竞争激烈、大牛云集,非北上广大学的附属医院能进入全国复旦大学排名前十,不仅是学科实力的比拼,而且是学科思路的较量。

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心血管病学也完成了从拍手、握手到扳手的转变。与世界上最好的诊所——美国梅奥诊所合作交流,每年一次“西京—梅奥”心血管进展研讨会,连续举办了20年。每年7月下旬,梅奥都会派出5-8人的专家团队,到西京医院联合办国际性的全国大会。现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也成为梅奥的联合举办单位,看到了国内心血管的发展,也看到了西京医院的发展。王海昌自己也在梅奥学习进修了三个月。这些都是他担任的12年副主任和4年主任期间,联系紧密,搭建的样板项目。

“心脏是人体内最勤劳的器官,人的一生中,一分钟都不休息的就是心脏,跳动不止、生命不息;研究心脏的人,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也一定要学习心脏的这种勤奋……”王海昌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就是凭借着这种初衷,凭借着创新精神,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心血管研究领域专家之一。

潜“心”研究,实现多项首次

比起学医修德的耀眼光芒,更让人瞩目的是他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远见和担当。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海昌率领团队实现多项业界“首次”:

1997年,成功开展了西北首例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

2000年,完成西北地区首例三腔起搏器体内植入式除颤仪;

2001年,在国内最早开展植入性心脏除颤器(ICD);

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Cart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复杂快速心律失常;

2003年及2005年分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年,由他牵头完成了中国首例国产药物支架在复杂冠脉病变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试验;

2008年 8月,他完成的《冠状动脉磁性支架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2015年6月,成功完成西北首例起搏器电极拔除术;

2011年,他的糖尿病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病变特点及发生机理,作为重大成果一部分内容,以个人排名第5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8年,王海昌作为主持人和讨论嘉宾,将“FIREMAN全国多中心注册研究一年随访结果及糖尿病亚组分析”试验结果,在美国TCT学术大会上向全球转播,展示了我国学者在国际最高介入心脏病学会议上的形象。

目前,他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达30000例次以上,是全国做此手术最多的人之一。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和随访、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及安装体内自动除颤器等方面经验丰富。他获得了原总后部科技银星,培养了博士、硕士近百名,其中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优青,担任三甲医院科室主任的学生达10人以上。

王海昌尽己所能地创造条件,鼓励科室每个人发挥专长,培养出多名心血管高端人才,获得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病医院刚刚起步时,他一个科室一个科室搭建。从5楼的CCU开始,抓规范抓流程,搭好一个科室才换到另一个科室,然后把建好的科室交给主任。每天第一个上班,尽量做到最后下班,每一个危重病人都要亲自治疗。40年的军人生涯,培养了他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

“作为一个老兵,我要给所有人员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让他们看到我非常爱这个家,非常爱惜部下,爱惜病人。所有的事情只有自己带头做好了,别人才会更努力去做。”王海昌如是说。

患者的赞扬就是对医生的最高奖赏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全世界约有200万名患者接受了心血管介入治疗,而中国仅占8000多例,其中,心脏医院心导管手术量不足千例。

人类心脏病突发出现心脏骤停时,1分钟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高达90%;4分钟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达60%;6分钟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40%。因此,4-6分钟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刻”。而在现实中,87.7%的心脏病猝死发生在医院外,没有医护人员现场抢救;35%-40%猝死者如经现场抢救可以挽救生命。

一位75岁的男性患者,凌晨4点剧烈心前区疼痛,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8:00走路到心内科门诊就诊,9:00步行至病房。5分钟后猝死。

一位50岁的男性,胸部中等程度疼痛3小时,急诊心电图轻度改变(不够诊断标准),直接打电话给心内科主任,立即安排入住监护室观察,第二天出现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及生化改变,急诊支架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良好。

一位78岁的女教授,一大早心前区剧烈疼痛3小时,心电图已经出现心肌梗死典型改变。家人请教干休所教授,输液服药症状无好转。2天后转入心内科监护室,入院当天死亡。因此,请教专业医生无效时,及时到大医院就诊,及时快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

为了缩短救治时间,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建立了一条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这个“绿色通道”24小时全天候向患者敞开,一有情况,患者的影像资料立即通过急救车上的5G传到院内,患者一到即刻送至导管室,多名医护人员同时到位。患者从救护车上被抬出,到开始手术,一生仅几分钟。

于是,连演了一幕又一幕生死时速的剧情。

2019年11月27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病院CCU、综合ICU、急诊科、辅助检查科室多科室协作,历经数次电击除颤、争分夺秒的急诊支架手术,历时8小时、成功将一名61岁心脏骤停后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2019年12月24日,101岁的高龄患者杨某,3小时前因突发胸闷胸痛、气短、出汗,症状持续不缓解,被送至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往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救治,在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老人转危为安。

“太棒了,101岁的老人抢救过来了!这家医院的专家真是太厉害了!医术高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院抢救成功率高达97%……多年来,王海昌及其团队常常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唤醒,并赶往导管室施行紧急抢救。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王海昌常常这样说,为救治病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2020年5月18日,王海昌及其团队成功开展了首例DSA下心脏血管介入手术,为一名慕名而来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行左前降支导丝引导下球囊扩张开通血运并顺利放置冠脉支架。他及其团队凭借丰富经验、精湛手术技巧,成功实施了介入手术,术后老人心脏冠脉血运恢复,转危为安的患者家人热泪盈眶地说:“您就是我们家的恩人,您就是医神!”

王海昌拉着患者的手说: 我不是医神,我只是个有爱心的医生!

有关资料表明:53%的“铅衣侠”患有颈椎病,46%的“铅衣侠”患有下肢静脉曲张、45%的“铅衣侠”患有胃病……我也曾手持“长枪短炮”,套上铅围脖,穿上30多斤重的铅衣,在心内手术室采访,往往是腰酸背痛。但他近30斤的铅衣一穿就是35年,一台心脏介入术完,经常是汗流浃背。

长时间手术压力,导致他长期遭受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折磨,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可他放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就让人把病人的造影图像送来,远程对讲指导手术。

他还承担门诊、病房、手术、科研等工作,并坚持每天至少用1小时翻阅最新的专业期刊。时间不够用怎么办?他说:“想要完成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将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诺言,每天风雨无阻,提前40分钟上班,这习惯一坚持就是35年!

他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常告诉同事:“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目标只有努力解决患者病痛。”

据说,在生命之火被点燃4周左右时,我们的心脏就已经开始工作了,这时的生命,还只是一个直径5毫米的胚胎。自此,心脏将以每分钟平均70次的频率在我们的胸腔里跳动,成为生命的动力之源。

不计得失、不懈进取,是为医者不变的追求。奔腾不息的医者初心,对患者的治疗精心让王海昌成为患者眼中有爱心的医生和“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