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 国内首家高分通过JCI认证的医院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国内首家高分通过JCI认证的医院,该称号由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颁布。
  • 最佳民营医疗机构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2020优秀非公医疗机构第1名,该称号由丁香园发布“2020最佳品牌传播医疗机构”综合排行榜获得。
  • 人力资源
  • 资质查询
  • 服务热线:029-96999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大医之道16|李文海:不是匠人秉匠心

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时间:2021-03-19
浏览:3813次

2020年9月19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李文海副院长带领团队成功完成我院首例第四代达芬奇Xi机器人肺段切除术,标志着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肺癌外科手术治疗正式迈入“第四代机器人微创时代”。

“用匠人来形容外科医生也许不太恰当,但用匠心精神激励自己一定没错。”从医二十几年的李文海始终保持着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患者的负责。

李文海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副院长

胸外科主任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医师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胸壁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精通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治疗和危重病人的救治,熟练掌握肺、食管、纵膈等胸部疾病手术治疗技术及电视胸腔镜外科技术,能出色完成食管癌的全腔镜手术和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肺内GGO和危重症胸部创伤患者的救治具有丰富的经验。

医疗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李文海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祖辈从医,耳濡目染,对医生这个职业有着天然的好感。后来的一件事更是坚定了他的从医之路。李文海的父亲年轻时一次意外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所限,术后康复情况不佳造成跛行。这件事后,原先性格开朗的父亲变得少言寡语,大好的工作前途也发生了变化,家庭生活的压力陡然增加。医疗结果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让少时的李文海印象深刻,从此发奋图强,立志学医,治病救人。1991年,李文海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考入第四军医大学。


1996年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疗系毕业后,由于李文海在校期间表现出色,成绩优异,因此被直接分入唐都医院工作。选择科室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胸外科,这是一个高风险,并发症高发的学科。“那时候就觉得外科医生更适合自己的性格,更愿意接受挑战。”李文海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刚到胸外科工作时,李文海的体重只有一百斤左右,同科室的医生一看就说:“小伙子,你这么瘦,胸外科的工作很累很辛苦,你受的了么?要不要重新考虑一下?”李文海有些疑惑,当医生又不是体力活,有啥受不了的?很快,他就“领略”到了胸外科的高强度工作。

胸外科当时的手术,行内俗称“老三点”。一线医生要提前进入手术室,八点开始手术,最早下午三点结束。如果术中突发状况,时间可能持续十小时以上。当时的手术全部都是开放式手术,医生首先要练就的一个硬功夫就是站!作为助手的李文海手术中协助主刀医生拉钩时,全程都是不能动的,有时一天两台手术下来,整个人已经站到僵硬麻木。手术中途医生更不可能吃饭喝水,不少人下了手术几近虚脱。李文海算是对同事的话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手术台下的工作同样是严要求,高标准。每一天,科主任七点左右就到科室督导工作。李文海要完成患者透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八点查房时要把患者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医生当天不管工作到几点,手术结束后必须写好病历,处理好负责的患者。如果患者出现问题,主管医生,甚至是整个医疗组都留在科室处理。对于部分术后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医生一两个礼拜不回家,随时观察掌握患者病情,处理突发情况。


在如此紧张的工作之余,李文海仍然抓紧一切时间反复练习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能,止血钳的使用、结扎、打结、缝合等等。下班回到宿舍后又继续和同事们交流探讨、互相学习。通过重复练习,他不断改进完善这些外科医生的必备技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肌肉记忆”。

那时的李文海也有困惑,自己的成长速度跟自我要求比,好像显得有些“缓慢”,3年住院总医师,毕业7年后才晋升主治医师。“跟现在的医生相比,我们的时间拉的很长。不过现在回头看,也正是在那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锻炼了自己,也继承了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李文海感叹。


2003年,晋升主治医师同年,李文海获硕士学位,后师从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第四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唐都医院胸外科创始人刘锟教授,2008年获博士学位。”科室起步阶段,缺乏仪器设备,师傅就自己动手在机床上制作手术器械,之后开创的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术更是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除了对我们在专业上的严格要求,师傅要求医生一律打领带,皮鞋一尘不染,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查房时全英文,谁字写的不好,必须坚持练字,直到交出一份漂亮规范的病历为止!”作为刘锟“关门弟子”的李文海说起恩师,滔滔不绝,“有幸受教,师傅的治学和为人让我受益终生。”名师指点加上勤奋好学,李文海工作期间先后获得军队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院校级新技术新业务两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专著4部,任多部期刊编委,承担并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医者生涯硕果累累。

从传统到创新,谁都不能少

唐王士源 《<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医者亦然,术无定式,依势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胸外科手术由原先的传统开胸手术逐渐转向微创手术。对这一变化,李文海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不管是何种手术,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手术更加安全,为患者解除病痛。微创手术逐渐成为主流,有它借助先进医疗设备实现的精细化、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医生要主动适应这样的变化。


微创手术的主流化是否意味着传统开胸手术逐渐边缘?李文海认为两者不是此消彼长,彼此矛盾的关系,而是在工作中结合两种手术思维。微创手术应用越来越广,但是碰到问题解决不了时,就需要转为开胸手术,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胸外科肿瘤治疗,开胸手术仍然是基础。对于现在的年轻医生而言,这是李文海始终坚持灌输的一个理念。

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工作后,李文海带领科室团队完成微创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前纵膈病变切除术、胸腔镜后纵膈肿物切除术、医院首例四代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以及肺段切除术等微创手术,也完成了传统术式下的肺癌根治术。


57岁的患者周某因反复咳嗽、咯血在当地县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左肺巨大肿瘤。遂慕名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胸科医院找到李文海。接诊后,李文海带领团队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和术前讨论,为患者实施全麻下左肺癌根治术。术中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良好,探查可见肿瘤巨大,且外侵严重,胸主动脉、上肺静脉、下肺静脉无一幸免。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质硬且与血管致密粘连。只有切除左全肺及清扫淋巴结才能做手术根治性目的。


复杂的胸外科手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呼吸系统,李文海凭借精湛的手术技巧,清晰解剖、游离肺动脉、静脉,完整切除病肺、彻底清扫肿大淋巴结。术中未出现大出血,手术取得成功。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体检中发现左肺上叶尖后段结节半年,大小约1.6cm,近期复查发现结节明显增大且实性成分增多。入院经李文海团队全面术前检查与评估后,接受了第四代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荧光染色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 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胸部仅开3个0.8厘米的操作孔、1个约3厘米左右的辅助操作口,李文海坐在操控台旁,操作达芬奇机器人机械臂进行胸腔内探查,解剖肺门及肺裂,游离并闭合切断左肺上叶尖后段血管、支气管,清扫各组淋巴结。为在术中更加精准的进行肺段切除,术前特地对患者结节及肺段血管进行了三维重建,使得术中解剖血管及支气管更加精准,术中应用荧光染色剂对解剖平面进行标记,手术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肺段的完整及功能。


 “对于微创手术,我对科里的要求就是做得更加精准和精细。遇到复杂困难的传统开胸手术,我们也能做,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李文海强调。

必须做“全能”的胸外科医生

说起外科医生,大多数人想到的场景是手术台上,无影灯下,医生手中灵巧游走的手术刀。但对于李文海来讲,胸外科医生仅仅完成一台漂亮的手术远远不够。

“胸外科手术的高并发症决定了胸外科医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闭环思维,在大脑中形成习惯,要像自己长期手术形成的肌肉记忆一样。从患者术前检查,术中处理,术后康复,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李文海说。


李文海的工作也像这个闭环,循环往复。每天第一个到科里,不管工作多忙,查房雷打不动,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围手术期治疗方案。负责的每一位患者,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李文海从不掉以轻心,一定会等到患者推出手术室进入胸外科监护室,确认情况稳定后才“鸣金收兵”。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饮食让李文海的胃痛时常发作。“偶尔休假在家,待一两天没事做,那不光是胃难受,我浑身都不得劲儿,但是只要一上班,做几台手术,好像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都没了!”李文海笑称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


医患矛盾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对于高风险,高并发症的胸外科来说。

为医二十余载,李文海主刀手术两千余台,手术台上是否有过“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想想。紧张的情况肯定有一些,但你说的惊心动魄,这个真没有,我主刀的手术基本还算平稳度过。可能是我运气好吧。”李文海说。他带领的胸外科医护团队,工作风格一如他主刀的手术,平稳。2020年李文海带领团队完成手术300余台,没有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没有一例患者投诉。


“出现医患矛盾的诱因往往是医疗结果同患者预期有所差距,这就要求医生在术前谈话时明确,详细的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情况。患者病情变化时,医生是否主动关注,护理是否及时跟上,这些都是关键。医患矛盾,很多时候患者不是对手术的效果不满意,而是在就医过程中认为医护人员没有尽心尽力。大家如果真心付出了,患者一定是看得到的,不会有深层次的医疗纠纷。”李文海说。


李文海的办公室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匠心”二字,时刻提醒着他保持专注,为了患者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