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 国内首家高分通过JCI认证的医院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国内首家高分通过JCI认证的医院,该称号由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颁布。
  • 最佳民营医疗机构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2020优秀非公医疗机构第1名,该称号由丁香园发布“2020最佳品牌传播医疗机构”综合排行榜获得。
  • 人力资源
  • 资质查询
  • 服务热线:029-96999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大医之道22|张远:疾病诊断的“幕后英雄”

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时间:2021-05-28
浏览:1506次

当社会上冒出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难以制服时,头戴面罩、全副武装的特种部队作为“终极利器”,出手解决问题。当医院里出现各种疑难病例难以诊断时,会把难题交给一群医生。这些医生“足不出户” ,与患者鲜有接触,只在诊断室内、显微镜下,悄无声息中“一锤定音”,揪出“疾病真凶”,给出最终诊断,他们就是病理科医生。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病理科主任张远带领着她的团队,肩负起医院疑难疾病诊断“最后一道保险”的重担。

原陕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病理学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病理分会常委

陕西省保健协会病理学分会常委

咸阳市病理学会主委

擅长全身各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疑难病理诊断,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疑难病理会诊等。

01病理诊断是“金标准”

病理学诊断能够成为最高级别的诊断,是因为它站在无数个“巨人”的肩膀上。病理学诊断在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医学“放大镜”——显微镜来分析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免疫学和分子学表达,从而判断疾病的本质。临床医生根据病理学诊断确定最终的治疗方案。

02既来之,则安之

1982年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张远被分到陕西省人民医院。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医院要重点向极端缺乏人才的医技科室倾斜,张远被分配到病理科。“那时候对医生的认识很简单,就是要给病人看病,想干临床。但是自己作为党员,既然组织需要,那就服从安排。”张远当初的选择简单直接。

“大学虽然学过病理,但那是理论,实际工作什么都不懂。”初来乍到的张远跟着病理科主任和两个技术员,从学习如何接收标本,取材、包埋、磨刀、切片、染色到阅片,扎扎实实认真学习。

张远眼睛轻度远视,长时间在显微镜下看片,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视疲劳,最初的几个月常常头晕,恶心。主任看到后很担心,怕她不适合病理工作,问她是否想转临床?“既然已经入了病理科的门,遇到再多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坚持到底。”凭着对病理诊断工作的热爱和一股子“执拗”,张远硬是抗过了生理上的不适反应期,随着阅片数量的不断增长,不适的感觉逐渐消失了。

病理医生想要提高诊断水平,需要大量显微镜下看片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要跨过病理界的“三道槛”—1万例切片,可以做初步病理诊断报告,需要上级医生复查;3万例切片,才能独立出一般病理诊断报告;5万例切片以上,才具备做出疑难诊断报告的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枯燥,后来慢慢觉得有一点会看了,又被更多的不同疾病的相似图像弄得非常迷惑,然后再寻找更多的不同之处进行鉴别。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反复,不断积累经验,突破自我,越来越发现病理图像并不是静止的死的东西,从里面可以看到疾病的千变万化,包括病变的良恶、发生的原因、变化的过程、人体的反应、激素和药物的作用影响等等”。张远在显微世界里不断探索思考,翻阅书籍杂志,请教行业前辈,越来越喜欢病理诊断工作。她将病理诊断形容为警察破案,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逐个排查,最后确定诊断,抓到“凶手”,特别有成就感!

趟过一关,又来一关。90年代初,医院三甲评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病理科尸检工作是当时三甲医院评审的“硬指标”。当初张远刚考上西安医学院,参观学校的时候稀里糊涂的跟着一群人“误闯”解剖教室,看到尸体的一瞬间,吓出一身冷汗,跑出去干呕了半天,人已经虚脱了。自那以后她就害怕看尸体,每次上解剖课都是站在最后,手捧着解剖教材看。解剖老师开玩笑:“你现在不看尸体,不看标本,以后专门让你做解剖。”没想到老师一语中的,张远后来不仅做了病理解剖,还得直面尸检工作对心理的挑战。

既然是“硬指标”,没办法,张远硬着头皮做了第一例尸检。“我确实害怕,主任让科里一位胆子大的医生一起,她主刀,我当助手。”尸检开始后,张远的心情慢慢平稳,注意力逐渐集中,开始上手协作,凭借着上学期间良好的外科操作基础,疑难部位的操作居然做得比主刀同事还好,事后得到了主任的表扬。有了第一例的肯定,之后张远越做越顺,参加了全国新生儿出生缺陷调查尸检工作,联合公安法医做了大量法医病理尸检,并且通过法医培训,取得了法医病理的鉴定资格,成了陕西省内尸检经验最为丰富的病理专家之一。大量尸检工作积累了器官病变分析非常详实的尸检病例,不但完善了她自身的能力,而且带教了一批学生。到后来很多医院都没有尸检病例时,她总能拿出一些典型病例用于业内学术交流探讨,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03只会看切片远远不够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学科”,张远认为,病理科医生如果只是孤立的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个切片,进而就判断是什么疾病,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要做出一份结果准确,有助于临床治疗的病理诊断报告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取材部位准确,制片技术优良,阅片认真仔细是最基本的要求,更加重要的是病理科医生对临床信息的掌握。了解病人病史,症状,影像及检验资料,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变化,然后再结合标本切片进行病理分析,借助获取的信息不断排除诊断,最后才能得出无限接近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

“病理诊断在医学上被公认为最准确和最权威的诊断,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样本和临床信息的完整可靠性外,病理医生的个人素质占了很重要的成分。”张远坦承,要让病理诊断“金标准”的论断名副其实,对病理医生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病理医生必须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了解临床各学科疾病和人体各部位解剖和组织结构、临床各学科学术进展和需求,能够和临床医生形成有效沟通,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病理专业技术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提高“金标准”的含金量。

04术中冰冻诊断——在刀尖上跳舞

手术中切下的病理组织需要确定性质,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取材后送病理科,迅速冷冻后制成切片,病理科在30分钟内给出诊断意见,主刀医生根据诊断结果决定是否切除或范围大小等。一旦病理诊断结果有误,切除了不该切除的组织,将对病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经常因为一个术中冰冻诊断不放心,一连几天寝食难安,直到常规切片对照后诊断符合,悬着的心才能放下。”张远回忆起以前承受过的压力说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这种情况已经极少出现,但她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敬畏,“病理行业对于术中冰冻的诊断准确率要求是95%,但具体到我,这5%的误差率是不能出现的。因为每一份诊断报告都牵扯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不能出错。”这是张远对自己的要求。凭介着丰富的经验和团队的良好配合,她往往在十几分钟内就可以发出冰冻报告,远远超出行业标准。当样本不足或是难以诊断时,她会如实出具不能诊断的结论。“如果确实不能诊断就要如实告知,我可以承受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我专业水平的非议,但患者不能承受病理医生错误的诊断结果。切下来的组织器官是装不回去的!”正是对病理诊断工作的极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张远做过的无数次术中冰冻诊断,总诊断符合率始终不低于99.8%。

05把工作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

在张远看来,病理科医生不光要会诊断,更重要的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为临床提供最有利的治疗建议。

一个19岁的女学生卵巢囊肿手术,张远术中病理诊断“卵巢颗粒细胞,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按照常规需要将子宫、附件全部切除。面对这份诊断报告,张远内心很沉重,如果按照常规方案做整体切除,患者年纪轻轻就失去生育能力,今后的人生也会受到长远的影响。张远同临床医生商量,虽然颗粒细胞瘤没有良性的,但患者肿瘤以囊性为主,实性区比较小,有一点点腹水,潜在恶性可能性大。文献描述肿瘤摘除后腹水是可以消失的,部分患者十几二十年后才发生转移或者出现问题,之前有很长一段的稳定时间。最终张远给出建议:手术不建议做大,先局部切除病变部位,患者可以早点结婚,生育完成后再考虑扩大切除,临床医生采纳了张远的意见。多年以后患者亲友反馈消息,患者之后结婚生子,生活正常。

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持续高烧数天入院,住院后使用高档抗生素完全没有效果,取了一个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切片出来以后张远发现是非常少见的淋巴结形态,淋巴结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密集的毛细血管增生,按照常规,只需要描述形态,提示符合感染性淋巴结即可。

但张远想再查一下资料,看看能发现什么,仔细查阅文献后,她最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刘彤华教授所著文献中查到相似的病变描述——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发生在免疫抑制的基础上,其病因为一种立克次体样的微生物,张远做出了最后的诊断,并把相关病因注解在了自己的病理诊断报告中。

立克次体感染可使用四环素、土霉素这样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治疗,但起初临床医生并没有重视张远的意见,继续按照原方案进行治疗,由于患者一直高烧不退后转院,张远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随患者一起转走。

患者转入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后,张远的病理诊断报告同样未受重视,转入医院继续采用更高级别的抗生素治疗,却依然无法控制持续高烧情况,患者每天花费高达几千元,家属精神频临崩溃。这时主管医生才考虑到张远的病理诊断报告,请传染科专家过来会诊,专家建议按病理诊断意见试用四环素治疗。当时医院没有这种药,让家属外购,跑了多家药店买不到四环素,最终花两块钱买到了十几片土霉素,吃了以后患者第二天烧就退了。

患者家属再次见到张远时,讲述了之前的就医过程,出院后继续服用几天土霉素,之后没有继续发烧,特地向张远表示感谢。张远的这个病例在后来的学术讨论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甚至几年以后还有同行询问当时的病理形态。

“这不是我自己能看出来的病,我就是花功夫去查资料,不轻易放过任何可能性,最终发现了对这个病的描述。通过治疗过程的反馈,让我也长了见识,几块钱的药,一个疑难病治好了,想起来心里就高兴。”在张远看来,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对医生最好的褒奖!

从事病理工作近四十年,张远看过的片子,出过的诊断报告,帮助过的病人不计其数,仍然坚持尽善尽美,为了患者把每一个病理切片看到自己能力的极限。